最近很多股都突然在開盤時跳高3%以上,然後就不回頭,甚至隨著量比增加,漲停。
在股價噴出前,大都會有”打底”的動作,去找底部有型態成形+量能突破+週線月線具有之前提過的飆股的特徵,這時可以小量試單,但如果不確定,也可以等拉回找買點(利用較小的時間週期,例如30分鐘線)。
這幾種是我常用,勝率高的型態
箱型整理(一字型底),就是整理一段時間(布林通道縮窄),當爆量(量比至少要>2,有時開盤當下可能不到2,但隨著時間,量比會增加,最近常見的飆股量比常在盤中見到5以上),並且突破這段時間的整理區間(開布林)的第一根K棒,這裡就是一個進場訊號。但在台股市場,伴隨著政治因素與當沖客多,往往因為消息面而劇烈波動,最好籌碼面顯示外資 投信有連續買超的跡象,較佳。也有一種策略是拉回後,確定要重新漲起,這時候賺這一波。



碗型底,弧形底+量縮(代表籌碼沈澱),突破頸線的第一根帶量紅K後,容易噴出。所以在這根紅K
底部,當天早盤如果見到量比增加,並且強勢上攻,是進場點。而上漲後,拉回,測試壓力,容易形成杯柄型態,這時也是一個進場點。

SoFi 原本是頭肩底型態,當時在15買入,後來發展為碗型底,現在拉回區間震盪,週五已經有站穩22的跡象,逐漸形成杯柄型態(cup & handle),8/7MSCI發佈新成分股,Sofi有被納入,8/26生效,在這之前,會吸引一些基金買入長期持有,股價易漲難跌,但26號之後,可能就不一定了。


以上幾個美股例子,是想表達形成後,理論上是可以漲一段時間的,輕鬆持有。但在台股,有時就不一定,因為台股容易受到一些因素干擾,而有較大的波動,而破壞線型結構。
W底,這個型態大家應該都蠻熟悉的,可以在右底提前小量試單,站上ma5,並且成價漲量增,價跌量縮,就可以在突破頸線時加碼。但要注意,如果W底不成功,容易成M頭,所以若走勢不如預期,碰到停損點,就要嚴格執行。
光洋科,注意一陣子了,位階低,關鍵主力有買,就是不漲。目前形成W底型態,8/7那根K棒是仙人指路(位置在壓力區,有量,如果再次帶量突破54,應該會有一個波段,但目前籌碼面不漂亮,要等有新聞題材,才會漲)

然而這些都是形成飆股的條件之一,另一個條件是有無新聞題材?若有,並且是影響較長時間的,就容易漲久一點。例如:PCB題材,以及最近軍工股,因國防部大量採購,整個族群起漲。
內容純屬個人長期研究、分享心得,非任何買賣或分析建議,盈虧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