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權,英文是 option。期貨是現貨的衍生品,而選擇權則是期貨的衍生品。享有在特定時間內(或在某特定時間)向契約賣方依特定條件或履約價格,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權利,這種權利就稱為選擇權。很多商品都有選擇權,大盤指數 金融期 電子期 黃金 石油 甚至個股期貨也有選擇權,買賣成本更小,但是風險較大。
選擇權分買方(buy)與賣方(sell)。
選擇權買方是指使買方取得能在規定時間內按價格買賣某項資產的權利,因此屆時可以選擇履約以賺取利益,也可以放棄產生有限損失;但是選擇權賣方一旦收取買方的權利金後,在買方的要求下就有履約的義務。因為選擇權交易中的的買賣雙方權利義務不對等。
也因此,買方是風險小,賣方是風險無限大。(在我看來~)
另外,選擇權也分看多(call),以及看空(put)。再搭配買賣方,一共四種搭配,具有以下的意思。

而台指期有相對應的選擇權,分為週選,每週三結算,與月選,每個月第三個週三與台指期一起結算。所以每個月的第三個週三,波動會比較大一點。而台指期的選擇權則在夜盤有開放,所以萬一國際間有什麼變化,有期貨帳號還能起到避險的功能。
台指期選擇權是一點50元。
在券商的下單畫面,先選月選還是週選?然候選擇大盤指數,例如,我感覺不對,想要做空,buy put option,履約價,我會選接近布林通道下緣的指數,因為這是比較有可能到的點位,例如現在是21700,點選買put,進去後,看到目前成交點數40,把點數乘上50,就是下單的價格,一口2000元。而當有大行情來的時候,可能點數就突然跳到幾倍以上,這也就是為什麼用選擇權以小博大,但平常時,大多數人容易賠錢,賭博性質強。


然而,操作期貨或是選擇權,槓桿比融資融券還大,在這之前,我先請大家看這幾則新聞,先了解選擇權賣方的風險,買錯方向,遇上黑天鵝,容易傾家蕩產。
當賣方,一夕之間劇跌,平倉之後還負債一百多萬。
2018年0206事件,選擇權價格劇烈波動 自由時報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191751
我希望大家在開始操作一種金融衍生商品前,先了解它的風險,才不至於損失過大。通常我自己也只在大盤在高檔開始做頭,外資佈空單三萬口以上,買一些buy put 選擇權來保護自己,這是預防黑天鵝出現。而大盤做頭,有時是好幾個月,例如這次我在十月開始感覺漲不動,花小錢買選擇權都沒賺,但是把它當成買保險的心態。而當有狀況發生時,往往是很突然的,而且是下跌快又深,幅度大,這時候選擇權獲利就很可觀。雖然有選擇權組合單,但我較沒研究,也很少做。由於上週台指期跌幅已滿足,所以週三結算,不一定會有大行情。
另外,在選舉前(美國或台灣都可以,或是每個月/週結算時),在不確定多方還是空方會走出方向時,可以兩邊各買一點 buy call 與 buy put 選擇權,就像買樂透一樣,會往一個方向傾斜,到時,有一邊選擇權價值歸零,另一邊則大漲,賺的應該會cover賠的部分。或是例如美股NVDA TSLA等等,由於時差,我們不方便盯盤,就可以利用買方選擇權的特性來做多或做空。
在金融市場裡,很容易賠錢,這也是我想跟大家強調的,看別人賺錢好像很容易,自己躍躍欲試,可是當還沒有深入了解,請不要貿然投入,甚至,如果想投入,請用少少的錢,例如幾千塊,自己一天的薪資,就當練習,賠了也不心疼,可以很快賺回來的那種金額。等到很有經驗了,再放大投入金額。在這個市場,就像一個運動員一樣,重複練習 累積經驗,要專注的是動作是否正確,動作都對了,養成肌肉記憶,獲利是遲早的事。但如果一直關注帳戶裡的賺賠,這種心態常常影響你的判斷(例如哪隻股票賠了,一定要賺回來,或是沒賺到就賣了,不甘心,高檔買入,剛好被套....),就很難邁向獲利之路。。
多嘴提一句,開期貨帳戶,容易被營業員盯上,介紹一些有的沒有的。而不管是股票帳戶或是期貨帳戶,營業員想要更多業績,或是牽線跟一些號稱高手合作幫忙代操(營業員也有分成),請拒絕,不管他講得多麼天花亂墜。想從你的口袋裡挖錢的人,往往都已經想好了“套路”,只讓你看到表面”別人”的績效,卻往往令人忽略了背後的風險。例如:讓人代操,雖然是用你的帳戶來操作,但是我們處於很被動,對方績效不好,被套的很慘,損失還是算你的,是你要負責的。在這個市場裡,是蠻黑暗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寫這些,金融市場很迷人,卻是處處陷阱,希望大家能有獨立思考 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