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艾莉獅有事,週一週二無法發文,提前把文章寫好,是可以預訂時間發佈,想說既然準備好了,乾脆直接發出,讓大家早點時間做準備。這篇要講的是AI算力與核能需求,從去年就在關注這部分,之前重電與核能陸續漲一小波,上週五美股核能族群大漲,早上閱讀資料時,發覺跟台股某些股也有相關,故而整理。
AI 算力的需求在急速成長,而電力供應的結構性缺口逐漸浮上檯面。微軟、Google、亞馬遜等雲端巨頭正一座座地擴建資料中心,能源消耗量超過原本電網能負荷的速度。市場自然把焦點轉向了核能,因為它代表著「長期、穩定、無碳」的電力來源。
這一波核能漲勢反映的不只是公司個別利多,而是一個大環境的轉折:
AI 帶來的算力需求與傳統電網的矛盾,推動核能重新登上舞台。產業鏈各環節因此出現了估值重定價,從燃料、反應爐到公用事業,全都在不同程度地被資金檢視與重新評價。
產業鏈的分工
從上游到下游,各類公司都被重新審視:
燃料端:Cameco (CCJ)、Energy Fuels (UUUU)、Uranium Energy (UEC),靠著鈾礦和濃縮技術直接受惠,尤其 CCJ 的市值規模已經讓它成為北美供應的核心。
技術端與 SMR:Oklo (OKLO)、NuScale (SMR)、GE Vernova (GEV),主打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這部分成了資金追逐的焦點。
公用事業:Constellation Energy (CEG)、Duke Energy (DUK)、Dominion (D),原本被視為穩定現金流的傳統電力公司,如今則被市場重新定價。
設備與工程:BWX Technologies (BWXT)、Curtiss-Wright (CW)、Jacobs (J),這些公司在反應爐建設與設備供應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核能的討論已經不再只是學術或政策口號,而是被資金主動推動的現實題材。AI 的電力需求讓核能從「替代方案」變成「必須方案」,資本市場也開始用成長股的眼光來看待傳統能源公司。
而台股部分,發電部分只有綠能,沒有相關核能概念股。
輸電/連接器部分,則是台達電與光寶科,台達電在2024/12有注意過,但當時只是小漲一段就往下了,六月起漲至今翻倍(420-->900),選擇光寶科,110上下到170,也不錯。
變電部分則是華城 士電 東元。
機櫃與配電監控部分:台達電 光寶科 亞力 群電
備援電力:順達 新盛力
散熱:雙鴻 奇鋐
以上個股,大家可以自行檢視K線圖,看看有無發展的機會?
內容純屬個人長期研究、分享心得,非任何買賣或分析建議,盈虧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