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比+內外盤
這一篇想寫很久了,一直在想如何完整的呈現我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要排在MACD與布林通道之後,因為要先符合VCP價量結構,列入觀察,然後具備MACD走多與布林通道的條件,最後在盤中觀察量比與內外盤來決定進場點。。。
在XQ上,量比是今日預估量與昨日量比,也有些軟體是今日預估量與五日均量的相對比較值。

早盤的中磊,一度量比超過4,還以為它今天會好好表現呢,還是不敵大盤走弱,最終維持在平盤。
通常量比是這樣看
量比<0.8 縮量,不看,例如今天的東元,沒什麼波動做
0.8-1.5 正常區間
1.5-2.5 溫和放量
2.5-5 放量,如果帶量突破壓力區,繼續持有
5+ 如果股價在底部,是主力在吸籌,若是大紅K,則是向市場宣告起漲。如果在高檔,則是出貨的機率居多。
如果在盤中量比的數值一直增加,有可能是一根漲停板(但現在當沖太多,常常快要碰到漲停,就被當沖殺下來),如果同族群的一起動,有很高的機率是波段起漲點。
而內外盤比,通常以百分比表示,顯示當下市場的供需關係。
如果「成交在外盤」的比重高於「成交在內盤」,那當天的買盤比較積極
買盤的力道大於賣盤的力道,會讓股價推升往上,反之,會下跌。

如果是在低檔第一根漲停,不要賣,留著(不管是當天進場或是套很久的股票),因為這可能是起漲點。
但如果是已經在高檔,距離乖離率有10%以上,或是短短幾天大漲逾15%,做短線價差的人可以逢高獲利或是等到隔天或哪一天開盤跳高並且很快跌下來的時候就可以先出掉。
由於量比與內外盤取決於主力行為,較難預測,所以只能參考,不可以奉為圭臬,認為"一定會如何如何"....尤其是近幾年當沖 隔日沖興起,變化較大,反倒是盤後的買賣資訊披露,可以從券商分點進出以及權證大戶進出,進而確認有無主力低檔吸籌或是高檔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