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平均線原理是一條會移動變化的趨勢線,代表在這段時間內,大多數人買賣是否獲利的分水嶺,可以有支撐/壓力的功能。當它突破或是跌破,它的作用就會反轉,如果原本是上升趨勢,若是跌破,原本是支撐就會變成壓力。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會提到跌破之後,均線下彎,若是反彈碰到某條均線,就會有壓力,因為在這段時間內,大多數人的買賣平均價就是這裡,一旦靠近,之前來不急賣的人就會想賣,造成易跌難漲之勢。
移動平均線不是死的,是會變動的,如果作為停損/停利,應該是一個範圍,例如正負1%。
而平均線的斜率則可以看做為趨勢的強弱度。斜率越大,代表在過去這段時間每天的平均漲幅越高。例如南電,ma20的斜率約2.2,代表過去20個交易日平均漲幅2.2%,通常ma20的斜率大於1,代表是強勢股,不要亂空強勢股。

至於應該用什麼移動平均線?這取決於個人交易風格,沒有一定的標準。
有時ma50(季線) ma200(年線)不一定有支撐,要配合當下的大盤狀況以及K棒狀況,以及碰到均線時,均線斜率仍向上,並且是真的反轉,寧可買在確認反轉向上,當時股價可能稍微貴一點(但也不要超過3%以上,以及算過風報比之後,仍是值得投入的,並且一定要設好停損點),但是可以避開不少風險。
我會檢查日線圖,先找出這支股票的股性,看看是沿著哪根均線走,有的很強勢,沿著布林上緣,有的沿著ma5,有的沿著ma10,找出來之後,就可以設停損/停利在那條均線的下方約0.5%-1%上下(因股價不同,0.5-1%或是差幾點也行。)
然而,移動平均線只是其中一個條件,還要配合其他,例如開布林與價量結構,籌碼面等,來決定是否買入。

以最近做的 SoFi為例,在五六月已經幾次碰到14.6-15.4又下來,顯示這一帶有壓力,布林通道收縮,之後6/18那天帶量正式突破這個壓力區間,第一,ma20開始往上拉,斜率開始變大,ma20形成有力的支撐,第二,原本的壓力區間(14.6-15.4)就轉為支撐,第三,拉上去後,沿著ma5走,ma5變成移動的停利點。另外,在當下計算N字型滿足點在19.5-20之間,停損不到一塊錢。這樣的考量之下,進場,並設好停損點。
有了以上三個條件,讓我決定進場。之後的走勢,形成小W底(短線),以及頭肩底(較長線),滿足點又再往上調整。就成了今天看到的圖,從6/18的$15到7/25的$21.2,短短幾週大漲40%+。
在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知道後面的走勢,每支股票都是,單純就技術分析而言。但是形成了我們的幾個進場條件,計算好了風報比,做好資金分配,設好停損點,嚴格執行。
而到了7/25收在$21.2,一根實體黑K,剛好碰到ma5,由於幾日未再創高,ma5也準備要下彎,老實說,後續會如何?我也不知道,一切按照紀律走。目前這十來根K棒形成了一個小M頭,會不會碰到上升的ma10,再啟一波?沒有人知道。剛好遇到下週二要發布財報,而這段時間我也賺到了,至少一半獲利入袋,資金回籠,準備下一個機會,剩下一部分讓獲利奔跑。但若是破線+均線下彎,最後的單也會按照計畫執行。。
內容純屬個人長期研究、分享心得,非任何買賣或分析建議,盈虧自負。